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生活 >

炎黄祭陵 巫风再起

时间:2015-12-25 14:48来源: 作者:灯火阑珊 点击:
选自作者书稿《神从何来》第一章 乱象迷离
  

 炎黄祭陵  巫风再起

 

炎陵祭祀:1986年,湖南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政府公祭炎帝陵,这是自194010月国民党政府祭陵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祭陵,至今,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格局。

祭祀仪式以数百名身着古装的仪式表演队员,高举三面大祭幡引领队伍进入祭祀广场,以击鼓鸣金开场,演唱《炎帝颂》、《神农茶歌》,随后由数十名青年男子抬上三牲五谷,时鲜供品敬献于供台之上。六十四名身着古装的童男童女献上“八佾舞”,然后由省、市政府主要领导诵读祭文,读毕,主祭人将帛书置于香炉中焚烧,化作青烟,以示寄往天国。最后全体参与人员向炎帝深鞠三躬,虔诚致敬,祭祀大典才宣告结束。

1986年开始,炎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60多次,前来祭祖谒陵的海内外人士达300余万人次。

至于民间祭祀,更是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有春节祈福;清明、冬至扫墓;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粮初上的“尝新”;遇有自然灾害的禳灾等祭祀活动。

 

黄陵祭祀:1994年清明,陕西黄陵举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公祭典礼。至2013年公祭活动筹备中,为了尊重群众“抢供尖”的民俗,即将祭祀时使用的鲜花、水果、花馍等供品带回家,预示给全家带来吉祥好运的习俗,将在公祭典礼之后,开展鲜花分送活动,将上万枝鲜花送给群众,以满足大家“捧回鲜花,祈福吉祥”的心愿。

启用的新版乐舞告祭汲取汉唐“国祭”的乐舞礼仪样态,重现八佾之舞的盛况,取名为《轩辕大典》,为了使祭祀仪式更显庄重、肃穆,将淡化歌舞表演等文艺活动。

本次祭祀活动中,启用一座参照汉唐“圜丘”的全新祭台,并成为今后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的标准祭台。

2004年开始,黄陵祭祖升级为国家大典,首次采用“九鼎八簋”,击鼓鸣金,浩大祭祀乐舞等国家祭祀规格。

 

炎帝:少典部落之子,其母名叫女登,炎帝因生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名石年。古代原始社会人很少而禽兽很多,所以都吃禽兽肉,到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的时候人口增多而禽兽已经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根据天时、地利,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彻底解决了人民的饥饿,百姓也得以更好的繁衍息。百姓赞炎帝烈山氏姜石年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谓之神农。炎帝烈山氏姜石年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生卒年份概在公元前三千年前后。

黄帝:先祖有熊氏,母亲附宝,生于农历二月初二,居于轩辕之丘,长于姬水,就以姬为姓,轩辕为号。

黄帝15岁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炎帝第十世孙,是继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第八位帝王),诛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所以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湘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

  据说因炎帝欲侵?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阪泉之战。面对着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

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炎黄二帝,作为华夏民族始祖,通过事农耕、制礼仪,带领人们告别饮血茹毛的野蛮时代,逐渐走向文明社会,其历史功绩居功至伟。然而,近几年的炎黄祭陵,其礼仪规范,越来越向着巫风巫术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树招幡祭旗;供三牲、五谷;使神器九鼎八簋;奏周礼八佾;筑汉唐“圜丘”。其祭祀场面,与古代帝王的大祭并无差异,只不过祭文内容不同而已。

黄陵公祭典礼开始时间均定为上午九点五十分,取“九五之尊”之意,某次,曾有人问主持人:这样的祭祀是不是封建迷信?对此,直播负责人解释:“公祭活动是非常正规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体现,不存在封建迷信。公祭体现了中国人对先祖的怀念,主要是表达一种文化与情感。”

什么才是封建迷信呢?主持负责人解释所谓“公祭活动是非常正规的,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体现。”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模糊,我们所谓的“文化和传统”,其实就包含了封建迷信的糟粕,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男人要留长辫,女人要裹脚,这样丑陋的文化传统过去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符号,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重拾这些文化“传统”,去鼓励男人留长辫,女人都裹脚呢?

再之,古代帝王从秦始皇、汉武帝到清乾隆,先后有十二位皇帝为了表示“奉天承运”,去封禅泰山,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也需要学习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呢?

只要是以“祭祀”的名义,没有剔除传统习俗中对鬼神的崇拜,就是封建迷信。

当代政府和参祭人员,并不是将炎黄祖先作为历史人物,而是视为宗教意义上的神,具有鬼神内质的灵魂,因此,同样要供奉鲜花美食,谴童男玉女,奏远古乐曲,总之,营造的庄严肃穆气氛,并非对先祖的敬仰,而是对鬼神的敬畏,企望神性的炎黄祖先赐福国家、赐福人民,这样的祭祀活动,并不能弘扬先祖在荒蛮时代对文明社会的探索精神,而是寄命运于鬼神的自我人格矮化!

以祭祀祖先的名义,大搞血亲关系的封建宗法制,它破坏了民族大团结,是文明社会所极力扬弃的糟粕。同时祭祀活动也违背了共产党的忠实信仰,就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文明国家,他们纪念自己的民族英雄、纪念伟大的科学家,但是,未曾见过他们用跳巫舞,献三牲的纪念方式。他们的纪念方式是让后人铭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为人类作出牺牲和贡献的伟大精神,而不是向死去的灵魂献祭物品。

二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西门豹为邺令时,他访问民间疾苦,知百姓疾苦源于巫风盛行,选女子为河神娶妇,大肆收敛钱财。为禁巫风,西门豹以所选河伯妇貌丑为由,将老巫、弟子、三老依次投入河中,到最后又要将廷掾或豪长投入河中,吓得这些人叩头且破,额血流地。

《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郑国星占家裨灶预言郑将发生大火,人们劝子产按照裨灶的话,用玉器禳祭,以避免火灾。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以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武装的共产党人,难道在思想上还比不上无神论者西门豹、比不上郑国大夫子产吗?

假如:依照传统的祭祀文化,会不会有人在人大会上提议,为我们的祖先炎黄二帝娶妇呢?或者选童男玉女活祭?发展下去,说不定就会出现如此荒唐的局面!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一个民族的精神走向,是需要先进思想引领,如果一味迎合世俗,敬奉鬼神,则民间自然是巫风日盛,难以自拨。

近代以来,1911年孙中山率同盟会,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专程派人赴黄帝陵祭祖,留下“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的祭文;1937年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几度同祭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1942年,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原计划和胡宗南等一起前往黄陵县桥山拜祭轩辕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往祭奠,遂亲笔题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黄陵县即勒石立碑。

无论是为旅游造势,还是政治作秀,或是为缅怀先祖,提高民族凝聚力。总而言之,所谓“祭祀”活动就是人与鬼神互动,用食色行贿,换取心理上的平安。炎黄“祭祀”应该更名换姓,必须从形式到内容上,符合科学发展观、人文历史观,而非迷失在巫风旧俗之中,为封建迷信招魂!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灯火阑珊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15-12-25 13:12 最后登录:2016-01-30 19:01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