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坛精华 >

信仰和世界观――谈我对所谓“神”的理解

时间:2006-09-14 00:00来源:无神论坛 作者:深渊领主 点击:
首先我认为信仰和世界观应该是两码事。世界观是理性的,它以证据为基础,没有证据的观点不予相信,毫无依据的就说世界是怎样的显然不能被认为是严谨的世界观。而信仰则是感性的,如我相信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虽然未必如此,但是这是我所希望的事情。 这里
       首先我认为信仰和世界观应该是两码事。世界观是理性的,它以证据为基础,没有证据的观点不予相信,毫无依据的就说世界是怎样的显然不能被认为是严谨的世界观。而信仰则是感性的,如我相信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虽然未必如此,但是这是我所希望的事情。
    这里我想补充说明一下理论(理性)和感觉(感性)对人的不同作用。人生来是感性的,有感觉但什么也不懂,后来随着智力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产生了理性思维。可以这么说吧:感性是人的本质(至少你一直感觉自己活着,能看能听能吃能喝能呼吸……这些是与生具来的,没有这些就不能生存),理性思维是为了使我们活的更好(制造和使用工具,与人沟通,达成共识,团结合作一起寻找使自己幸福的方法……没有这些也能生存,但是只能像动物那样,生存的很糟糕,而且我也就无法在这里发帖了)。
    既然如此,那么可以说,我们的理论(理性思维)就是为我们感觉(活的更好)服务的――包括我现在说的一切,你可以用你与生俱来的最本质的感觉来判断一下是否同意,不同意的话就不必往下看了。

    一、关于理性的世界观

    一切理论都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两者未必重合(甚至可能永远不会重合),但只要是有吻合的地方,就能为我们服务。我们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自然要尽可能多的认知客观存在,去选择与客观存在吻合的最多的理论作为改善生活的工具。
    我从小爱思考,喜欢质疑,因此,虽然看过一些宗教方面的东西,却因为觉得可质疑的地方太多而无法相信。直到高中时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觉得很有道理,找不出什么漏洞,所以选择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生活中的疑团也就一个个的迎刃而解(不像大部分的宗教理论遇到不能解释的事情,总是以“神要如何如何”搪塞),因此思路清晰,感觉周围的世界明朗无比,从而生活的也很愉快。在此我不想说一些让人觉得是“一面之辞”的言论,你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或不信,前提是要多接触一些理论,不要停留在惯性思维当中,被“一面之辞”影响。
    据我所知,宗教的教义大多是说教式的,即说如何如何,但不说为什么如何如何,即使说了为什么,也只说一两种可能,对其他的可能采取回避的态度,我想这不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除非你已经对它深信不疑而毫无质疑的倾向)。能让人信服的理论,应当是能够用严谨的方法,排除其他一切可能,从而得出唯一解的理论――比如数学,只要你承认1+1=2,你就不得不承认10+10=20,并且,它只在同意1+1=2的前提下成立,这是由定义决定的。
    说到“定义”,我又不得不解释一下。定义是人们达成共识的理论基础,它不具备唯一性,但不管定义成什么效果上一样的。人们为了方便,就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公认的标准(大家都同意),这就是定义(和前面一样,你也可以用与生俱来的最本质的感觉来判断一下是否同意,不同意的话就不必往下看了)。
和数学里最基本的1+1=2一样,有神论也需要一个基本的定义。
    这里拿基督教举个例子,圣经里最基本的定义是上帝,即上帝就是宇宙的创造者,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宇宙的创造者是上帝”也就是说,圣经里的内容只在“宇宙的创造者是上帝”的前提下才成立。也就是说,只有在同意“宇宙的创造者是上帝”的人群范围当中,基督教的一切理论才是成立的。
    说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其实只是一个命名的问题罢了,即“宇宙的创造者叫做上帝”。不同的宗教派别把“宇宙的创造者”称为“天”“主”“真主”“盘古”“佛祖”“玉皇大帝”……而无神论,则没有给出这么一个定义,对宇宙的起源,也只是对一些可能性进行科学的推测,没有下定论。
    对于“宇宙的创造者叫做上帝”这个说法,我觉得不够到位,比如用“宇宙的创造者是上帝”推导“上帝能随意改变宇宙”,并没有必然性。上帝完全可以“只能创造宇宙,但未必能随意改变宇宙”(你可以想象你父母生下了你,却不能随意改变你的思想),实际上“自然神说”的理论就是这样的。
    虽然觉得这个说法还不够到位,但我大致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即“世界最本质的根源是上帝”。同样,这个“上帝”可以换成上面一系列的名词,而无神论的说法只不过就是把“上帝”换成了“原子运动”(我倒是更愿意说圣经把“原子运动”换成了“上帝”)。
    不是吗?只要是可以用“上帝”解释的事情,科学都可以用“原子运动”来解释(除非我们掌握的科学还没到足够的水平),如果先说一句“上帝让原子运动”,然后再用原子运动解释一切,是否多此一举呢?
    把世界的本源命名为“原子运动”或“上帝”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原子运动”这个词听上去比较客观,而“上帝”使人感觉带有主观色彩,而且是带有正面意义的主观色彩。所以,注重“真实”感觉的人容易相信前者,而注重“美好”感觉的人容易相信后者――然而,不管你相信哪个,世界还是一样如此,就像我开头说的,这只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选择哪个是你的自由。但由于“世界观”是理性的,所以,从世界观(真实、理性)的角度出发,我觉得我们更有理由去相信前者。

    PS:目前的科学表明:“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我想万一有一天发现了特例,也可以将其称为“未知事物”,而不必为了逃避对未知的恐惧,而将其命名为带有正面主观色彩的“神”,不是吗?世界观既然是理性的,那么就不折不扣的追求真理(“真理”的参考定义:不会随我们主观意识转移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吧。

    二、信仰

    聪明的有神论者往往反对用一切逻辑的方法反驳有神论,认为逻辑也是神所创造,所以无法适用于神。从而迫使这个问题转化为感性问题(一切理性的方法都可以叫做逻辑,定义决定)。即如前面所说:选择信什么是你的自由选择。而人之所以选择信“神”,并非因为“有神论”多么真实可信,而是因为愿意或习惯于信“神”,这样使他们愉快、习惯,或摆脱某些负面的情绪等。
对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为精神愉悦而信神。
    相信世界是正面的,可以使人自信、振奋,的确是值得提倡的做法,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信念并非要寄托在“上帝”“真主”之类宗教色彩浓厚的词语上。信神,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短期内可能会有积极效果,然而这种以词语本身的主观色彩来为自己打气的方式,多少有点自欺欺人的意味,很难不时时收到理智的挑战。难道你不想尝试更好的方式吗?事实上,我们身边有很多能给我们力量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道德、人性、关怀、感动、现实中为人们所称颂的各种精神!如果你欣赏一个人,你愿意和他交往;如果你敬佩一个人,你希望为他付出;如果你爱一个人,你可以为他付出一切……这才是真实而伟大的,能给予你力量的东西!
    2、为摆脱负面情绪而信神。
    这种情况是最无奈的,身患绝症或残疾、失去亲人、遭遇不幸……似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使人心理严重失衡,需要有强大的正面情绪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是无可非议的。有的人身陷绝境走头无路,感到无助和恐惧,就像久远的原始人在面临大量未知事物时的恐慌一样,急需要有所寄托,所以产生了图腾(我个人认为宗教就是这样起源的)。那么只好说,希望这些朋友早些脱离苦海吧,如果可能的话,再考虑扔掉“神”的拐棍,自立起来(可参考下面第3点)。
    3、因为习惯而信神
    从小生活在某种宗教的氛围内,是很难不受影响的。何况人本身似乎就需要有一个东西来维持精神上的平衡,我把它叫做“精神承受底线”。
    人在遭遇不顺心时,都会有种失去平衡的感觉,往往需要有另一种东西来找回平衡。当我刚刚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那时还很小),我想了一个办法,从我的玩具堆里找出一个水晶图章,把自己的“精神承受底线”寄托在这个心爱的玩具上,每每遭遇不顺心,就告诉自己:“只要它还在,就没事!”因此,我给人的印象比其他小朋友显得更冷静和理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那个图章丢了或损坏了怎么办!那可是我的“精神承受底线”,丢了它我不就完了吗!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不过最终我想通了:其实人的“精神承受底线”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根本不需要寄托在任何事物上――只要我还活着,我就能承受一切!(其实我认为这倒不是信仰的问题,而是解开一种自我的困惑)
    我想一定有人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而相信上帝的吧――套用“只要……就……”的句型:只要上帝还在我身边,就没事!所以,信徒们才永远不忘相互提醒――记住:“上帝保佑我”“上帝在我身边”“上帝无处不在”……这些概念!那么,你能否像我一样,做自己的主宰,做回强者呢?

    PS:有人说,宗教是一种文化,其实,这是从信仰方面来讲的。如果说人有必要信仰什么东西,那么,我信仰道德(包括上面说的人性、关怀、情感等)。

    综上所述,从世界观的角度来说,我追求真理;从信仰的角度来说,我信仰道德。另外,对于以宗教为形式的信仰,如果它能给人以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支持,便是造福人类的东西;反之如果它妨碍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混淆了人们的理性思维,甚至产生心理障碍,那么就是贻害后人的东西了。本文谨提供思想参考,你可以用你与生俱来的最本质的感觉来判断是否同意我的话。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