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系统阐述――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宗教观研究

时间:2016-05-29 22:29来源: 作者:加润国 点击:
:《反杜林论》是在马克思完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并成为欧洲工人运动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恩格斯为回击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散布的错误思想、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维护党的思想统一、在马克思支持帮助下完成的宏篇巨
  

   《反杜林论》是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著作,是恩格斯为批判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领域宣扬的错误观点、回击杜林对马克思学说的攻击、清除杜林思想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影响而撰写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通过对杜林错误观点的批判,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驳斥杜林在宗教问题上散布的谬论,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其语言之准确、内容之精要、逻辑之严密、阐述之权威,堪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百科词条”。

一、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是一部理论巨著,包括《引论》、《第一编  哲学》、《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和《第三编  社会主义》以及《〈反杜林论〉的准备材料》等部分,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内容极为宏富,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里只研究其中有关宗教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三编  社会主义》中。这一编包括五部分:一、历史;二、理论;三、生产;四、分配;五、国家,家庭,教育。有关宗教的论述集中在“国家”部分。显然,它是在论述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建立“未来国家”的运动中共产党人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列宁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对它如此重视!
因为是在马克思完成了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引论》中说:“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0页。就无神论和宗教观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根源和社会作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观点,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他们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政策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反杜林论》关于宗教的论述,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系统性的阐述。
1.宗教本质的系统阐述
宗教的本质,是宗教观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古往今来,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运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宗教的性质和特点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明,但是都没有科学地说明宗教的本质。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有过许多精辟论述,但都不够完整和准确。一直到《反杜林论》中,才终于由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作了全面准确的经典论述: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页。
这一论述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为深刻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它揭示了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人的大脑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的反映”。它科学地说明,一切宗教观念,如佛教的佛、菩萨、轮回、涅?,道教的神仙、天界、仙境,基督教的灵魂、上帝、天国、地狱,伊斯兰教的真主、天园、火狱,各种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和民间信仰中形形色色的神灵鬼怪、神秘境界,以及传说中的佛祖、基督、天使、先知、圣徒、高僧、高道的所谓神通奇迹,乃至现实生活中各种巫婆神汉、“气功大师”、奇迹创造者的巫术、“灵力”和“特异功能”等等,都是人脑幻想的产物,客观上并不存在。世界上没有本质上不是“幻想的反映”的宗教观念。
第二,它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反映”的客观内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它科学地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超越时空和日常经验、不可思议捉摸的神秘力量,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实力量。一切宗教中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无不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异己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远离人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的各种东西,以及其他并不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任何力量和境界,都不会成为人们幻想地反映和崇拜的对象。
第三,它揭示了宗教幻想地反映现实力量的特殊形式——“超人间的力量”。它说明,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是直接以“人间的力量”的面目出现,而是以“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出现,具有超自然、超现实的神秘性。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他个人,而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如佛教的佛、菩萨以及灵魂轮回的“六道”、摆脱轮回的“涅?”,以及其他宗教中的神秘力量和境界,无一不是人间力量和境界的超自然化、超人间化。没有这种人间力量的超人间化,就没有宗教。
第四,它揭示了宗教幻想地反映现实力量的客观原因——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它说明,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所有的外部力量,而只是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外部力量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掌握,它就不再支配人,不再被幻想地反映。“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神圣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页。只有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才能使人们产生依赖感、恐惧感和神秘感,使人以幻想的方式赋予它们莫须有的超自然力,使其成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即超自然力量和神秘境界。
总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彻底的科学无神论宗教观,它摈弃一切关于超自然力量和境界的幻想、摈弃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基础和出发点,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宗教根源的系统阐述
宗教的根源同宗教的本质一样,是宗教观的核心和基础问题。既然认定灵魂、鬼神、天堂、地狱等宗教观念为幻想的产物,客观上并不存在,那就必须说明它为什么会产生并且有那么多人相信,否则对宗教本质的判定也难以成立。因此,没有对宗教根源的深刻揭示,就不可能深刻揭示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质的区别,就体现在对宗教根源的深刻揭示上。
(1)自然根源——自然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页。
就是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自然力量,是导致宗教幻想的第一根源。
单是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就已经极端困难,这是长期的经验历史的产物。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压倒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而被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万民一致意见恰恰只证明了这种作为必然过渡阶段的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证明了宗教的普遍性。只有对自然力的真正认识,才能把神或上帝从各个地方撵走(赛奇及其太阳系指安·赛奇的《太阳》(1872年不伦瑞克版)一书。他在书中没有用神学观点进行考察,仅仅认为:太阳系和其他天体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某个特定时刻通过一次创造行为产生的。)。现在,这个过程已进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可以认为它在理论方面已经结束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由于无法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强大的异己支配力量,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原始人便以幻想的方式同化它们,把它们人格化,赋予它们本身并不具有的超自然力,从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自然神。到19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使人类对自然力有了“真正认识”,足以把幻想出来的“神或上帝从各个地方撵走”,因此人类把自然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自然力量的历史“在理论方面已经结束了”。有人说,现在仍有很多自然之谜没有揭开,所以还有人信教;而人类彻底揭开所有自然之谜是不可能的,所以宗教将永远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看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19世纪的自然科学就足以解决把自然力幻想为神的问题。真正的问题不是科学不能解释一切,而是大多数人尚未掌握已有的科学知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问题的关键是逐步向人类的每一个成员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对支配其日常生活的自然力有“真正认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社会根源——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
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页。
在社会事件上,反映就更加困难了。社会是由经济关系、生产和交换,以及那些历史前提所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就是说,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社会力量,是导致宗教幻想的第二根源。
不仅如此。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根源已成为宗教继续存在的最后的现实根源:
在目前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因此,宗教反映活动的事实基础就继续存在,而且宗教反映本身也同这种基础一起继续存在。即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这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作用的因果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事情并不因此而有丝毫改变。资产阶级经济学既不能制止整个危机,又不能使各个资本家避免损失、负债和破产,或者使各个工人避免失业和贫困。现在还是这样:谋事在人,成事在神(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己力量的支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把当代宗教的最大根源归结于现实社会,特别是归结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和宗教观的最大特点和最深刻之处。
(3)认识根源——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的错误反映
单是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就已经极端困难,这是长期的经验历史的产物。……在社会事件上,反映就更加困难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6页。
关于“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和社会事物如何“极端困难”、“更加困难”,以至于产生把“人间的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的力量”的认识错误,我们在前面阐述恩格斯关于宗教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思想中已经说过了。更重要的问题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事物的反映还受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制约。
对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错误反映,从认识论角度讲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某些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导致对它们的幻想反映,如缺乏关于狐狸的科学知识,把它幻想地反映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狐狸精,或者缺乏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知识,把别人的帮助或伤害幻想地反映为前世被自己帮助或伤害过的人来报偿或报复,这属于认知根源(缺乏具体的科学知识);另一种是缺乏科学的逻辑思维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思考问题时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不能科学地理解物质与运动、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导致用抽象观念或超自然观念解释世界,这属于认识论根源(缺乏正确的哲学知识)。在此书的《第一编  哲学》及《引论》的第一章《概论》中,恩格斯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揭示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受篇幅所限,更重要的是其内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知识,这里就不涉及了。
3.宗教发展规律的系统阐述
在从哲学上科学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之后,恩格斯又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了宗教在人类历史上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一般规律。
(1)宗教的产生——从自然神到社会神
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根据比较神话学,这一最初的过程,至少就各印欧民族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它的起源——印度的吠陀,以后又在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中间,而且就材料所及的范围而言,也可以在克尔特人、立陶宛人和斯拉夫人中间得到详尽的证明。但是除自然力量外,不久社会力量也起了作用,这种力量和自然力量本身一样,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最初也是不能解释的,它以同样的表面上的自然必然性支配着人。最初仅仅反映自然界的神秘力量的幻想的形象,现在又获得了社会的属性,成为历史力量的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页。
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自然神,这是原始社会部落宗教的共同特点。随着部落人口的繁衍和迁徙,在不同地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如由原始的雅利安部落分化迁徙形成的印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等。由于每个民族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不同,导致各民族把自然力和社会力人格化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产生了阶级社会各不相同的民族宗教。在民族宗教中,不同的分工反映到神灵世界,产生了许多各司其职的职能神:
神的形象后来具有的这种两重性,是比较神话学(它片面地以为神只是自然力量的反映)所忽略的、使神话学以后陷入混乱的原因之一。这样,在若干日耳曼部落里,战神,按古代斯堪的纳维亚语,称为提尔,按古高地德语,称为齐奥,这就相当于希腊语里的宙斯,拉丁语里的“丘必特”(替代“迪斯必特”);在其他日耳曼部落里,埃尔、埃奥尔相当于希腊语的亚力司、拉丁语的玛尔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页。
所谓“神的形象后来具有的这种两重性”,是指神的形象背后所反映的异己支配力量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在不同部落民族中是不同的。资产阶级宗教学家由于不懂得唯物史观,不能揭示神性背后的社会性,这成为其神话学陷入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宗教学的优秀成果,又超越了其唯心史观造成的不足,是真正科学的宗教观。
(2)宗教的发展——从多神教到一神教
在更进一步的发展阶段上,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这样就产生了一神教,从历史上说它是后期希腊庸俗哲学的最后产物,并在犹太的独一无二的民族神雅赫维身上得到了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3-334页。
这里所谓“一个万能的神”是指上帝,信仰上帝的“一神教”就是基督教。信仰众多能力有限的神还是信仰一个万能的神,是古罗马宗教与基督教的重大区别。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在罗马共和国(信仰古罗马多神教)向罗马帝国(后改信基督教)转型过程中由庸俗化的哲学与庸俗化的犹太教混合而成的:
公元40年还以高龄活着的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人斐洛是基督教的真正父亲,而罗马的斯多亚派的塞涅卡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叔父。在斐洛名下流传到现在的许多著作,实际上是讽喻体的理性主义犹太传说和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亚派哲学的混合物。西方观点和东方观点的这种调和,已经包含着本质上是基督教的全部观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93页。
在总解体的时期(例如现在还是这样),我们看到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并且得到广泛传播。如果说希腊古典哲学的最终形式(尤其是伊壁鸠鲁学派)发展为无神论的唯物主义,那么希腊的庸俗哲学则发展为一神论和灵魂不死说。犹太教也是这样,它在同外族人和半犹太人的混合和交往中理性主义地庸俗化了,忽视了法定的仪式,把过去犹太人独有的民族神雅赫维变为唯一的真神——天地的创造主,并且接受了原先同犹太教格格不入的灵魂不死说。这样,一神论的庸俗哲学就和庸俗宗教相遇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现成的唯一的神。这就为犹太人准备了基地,使他们在吸收同样庸俗化了的斐洛派的观念以后,能够创立基督教,而且基督教一经创立,也就能够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接受。基督教起源于庸俗化了的斐洛派的观念,而不是直接产生于斐洛著作的主要部分,可以证明这一点的是:新约几乎完全忽略了斐洛著作的主要部分,即忽略了旧约记述的那种讽喻式的哲理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593-594页。
基督教的产生,是宗教发展史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体现了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规律。恩格斯稍后在研究原始基督教的著作中详尽论述了基督教的产生,并在其他著作中论述了基督教在中世纪和近代的发展演变,这里从略。
(3)宗教存在的长期性
在这个适宜的、方便的和普遍适用的形式中,宗教可以作为人们对支配着他们的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这种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只要人们还处在这种力量的支配之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所谓“这个适宜的、方便的和普遍适用的形式”,就是指由“许多神的全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转移到一个万能的神身上,而这个神本身又只是抽象的人的反映”的“一神教”基督教的“上帝”。只要人们还处在某种自然和社会异己力量的支配之下,那个万能的上帝就“可以作为人们对支配着他们的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这种关系的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而继续存在”。正是这种“直接形式即有感情的形式”,滋生了宗教的心理慰藉等社会功能。
但是,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地看到,在目前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因此,宗教反映活动的事实基础就继续存在,而且宗教反映本身也同这种基础一起继续存在。即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对这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作用的因果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事情并不因此而有丝毫改变。资产阶级经济学既不能制止整个危机,又不能使各个资本家避免损失、负债和破产,或者使各个工人避免失业和贫困。现在还是这样:谋事在人,成事在神(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己力量的支配作用)。仅仅有认识,即使这种认识比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认识更进一步和更深刻,也不足以使社会力量服从于社会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现在,人们正被这些由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但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相对立的生产资料所奴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所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在仍然存在“作为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而同自己相对立的生产资料”支配人、奴役人的社会,宗教将长期存在。
(4)宗教消亡的社会条件
当社会通过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而使自己和一切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的时候,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由社会来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使所有社会成员摆脱奴役状态,这只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做到。到那时,导致宗教反映的“最后的”社会根源即私有制消失了,作为对这种“最后的异己力量”的幻想反映的宗教,自然也就消亡了,因为宗教反映的所有根源都消失了。
4.宗教政策的系统阐述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于1848年革命之中,形成于1871年巴黎公社之后,主要体现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1848年)、《法兰西内战》(1871年)、《流亡者文献》(1874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和《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反杜林论》是通过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来论述的,所以特别强调按照宗教规律来处理宗教问题,即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和根源、通过消除宗教的根源来解决宗教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思想:
(1)着眼于消除宗教的根源
既然已认识到宗教幻想的现实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压迫,那么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设法消除这种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
为此首先需要有某种社会的行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页。
这种社会行动就是共产主义运动。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才能破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让社会来占有和有计划地使用全部生产资料,为此就要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此就要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能停留在资产阶级的水平上,简单地照搬他们的宗教政策。
由于《反杜林论》的主要任务是批驳杜林的错误思想,所以恩格斯没有在这里具体阐述党的宗教政策。因此,这里有必要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时期的其他论述来论述。在1875年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拉萨尔主义者在宗教政策上照搬资产阶级国家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如果现在,在进行文化斗争的时候,要想提醒自由主义者记住他们的旧口号,那么只有采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才行: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满足自己的肉体需要一样,不受警察干涉。但是,工人党本来应当乘此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资产阶级的“信仰自由”不过是容忍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自由而已,工人党则力求把信仰从宗教的妖术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不愿越过“资产阶级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48页。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既强调信教自由,也强调不信教自由,而且要帮助人们摆脱宗教信仰、树立科学信仰。为此,就要进行科学无神论宣传来消除宗教信仰的认识根源。恩格斯1874年在《流亡者文献》中批判法国布朗基派流亡者“革命公社”企图用法令禁止宗教的错误做法时指出:
在欧洲各工人政党中无神论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事……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设法在工人中广泛传播上一世纪卓越的法国唯物主义文献。……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我们的时代唯一能替神帮点忙的事情,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条,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超越俾斯麦的文化斗争中的反教会法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61-362页。
(2)反对用强制手段禁止宗教
杜林的错误,与法国“革命公社”的“左”倾冒险主义如出一辙:
关于未来社会的国家制度,《哲学教程》作了详细的规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1页。
在杜林先生的未来国家中,决不是人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升入天堂的。在这个未来国家的宪法上写着:
   “在自由的社会里,不可能有任何膜拜;因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克服了幼稚的原始的想象:以为自然界背后或自然界之上有一种可以用牺牲或祈祷去感动的存在物。”“所以,正确理解的共同社会体系……必须除去宗教魔术的一切道具,因此也必须除去膜拜的一切基本组成部分。”
宗教被禁止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2-333页。
按照杜林的设想,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禁止宗教。在恩格斯看来,当宗教幻想的根源还没有消除的时候,宗教是不可能消亡的,因此必须一边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边消除宗教幻想的根源,让宗教按规律自然消亡。
可是杜林先生不能静待宗教这样自然地死亡。他干得更加彻底。他比俾斯麦本人有过之无不及;他颁布了更严厉的五月法令,不仅反对天主教,而且也反对一切宗教;他唆使他的未来宪兵进攻宗教,从而帮助它殉道和延长生命期。无论我们向什么地方看,总是看到普鲁士特有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4-335页。
此外,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在教育问题上的“左”倾错误:
在一切宗教都被禁止的地方,学校里自然不能容忍从前的诗人惯用的“神话式的或其他宗教式的描写手法”。“例如歌德非常喜爱的诗的神秘主义”,也是为人嫌弃的。这样,杜林先生自己不得不下定决心,向我们提供诗的杰作,这些作品“符合于某种同知性相称的幻想的更高要求”,并描述出“显示世界之完美”的真正理想。但愿他别踌躇。《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37页。
   总之,深刻把握宗教的本质、根源和发展规律,在充分认识宗教存在长期性的基础上,实行全面的宗教政策,既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同时进行科学无神论宣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教政策。
5.宗教道德的重要阐述
恩格斯在论述平等和正义问题时,还论述了基督教的平等观,揭示了其消极性、狭隘性、局限性和对待非教徒、异教徒的不平等性:
在基督教中,最初是一切人作为罪人在上帝面前的消极平等,以及更狭隘意义上的平等,即那些被基督的仁慈和血拯救过来的上帝的孩子们的平等。这两种看法是从基督教作为奴隶、被放逐者、遭排挤者、受迫害者的宗教所起的作用中产生的。随着基督教的胜利,这种因素便退居次要地位;教徒和非教徒、正教徒和异教徒则成为紧接着出现的主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353页。
基督教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这同它曾经作为奴隶和被压迫者的宗教的性质是完全适合的。此外,基督教至多还承认上帝的选民的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在开始时才被强调过。在新宗教的最初阶段同样可以发现财产共有的痕迹,这与其说是来源于真正的平等观念,不如说是来源于被迫害者的团结。僧侣和俗人对立的确立,很快就使这种基督教平等的萌芽也归于消失。《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9页。
三、历史影响
《反杜林论》作为恩格斯在马克思支持和帮助下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不仅受到了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各国觉悟工人的热烈欢迎,而且受到了列宁和毛泽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在中国,《反杜林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其中关于宗教的本质、根源和发展规律的论述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经典表述。
1.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书名出版
1878年7月,整部著作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为标题在莱比锡出版。1886年,该书的第二版在苏黎世出版。1894年,经过修改的第三版在斯图加特出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均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标题。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5月23日,恩格斯分别为该书的三个版本写了序言。
2.以《反杜林论》的书名流传世界、载入史册
1879年11月14日,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的信中把《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一书称为《反杜林论》。后来,这一著作就以《反杜林论》的书名广为流传,载入史册。1885年9月23日,恩格斯在该书的第二个序言中说:“现在,它已经远远越出欧洲的范围,在一切有无产者和无畏的科学理论家的国家里,都受到了重视和拥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1页。1894年5月23日,恩格斯在该书的第三个序言中说:“本书所主张的观点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公众意识,而且是在世界上一切文明国家里。”《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8页。列宁认为,该书“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第9页。,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2版,第42页。。1930年,上海江南书店出版了吴黎平(吴亮平)翻译的《反杜林论》中译本,同年上海昆仑书店也出版了钱铁如翻译的《反杜林论》上册。
1931年,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打下福建漳州时,从一堆战利品中发现一本吴黎平翻译的《反杜林论》,如获至宝,一直带在身边,反复阅读。长征途中,毛泽东丢弃了许多重要物品,但这本书却被保留下来,一直带到延安。1939年,在毛泽东的直接关照和鼓励下,吴亮平对《反杜林论》进行了第一次校订,并于1940年由延安解放社公开出版。1955年,吴亮平对《反杜林论》进行了第二次校订,并于1956年出版。1973年,吴亮平对《反杜林论》进行了第三次校订,并于1974年出版。1978年是《反杜林论》出版100周年,吴亮平对之进行了第四次校订。吴亮平的中译本在解放前就多次再版重印,新中国成立后又重印了16次,总发行量有几十万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曾说,吴亮平对《反杜林论》的翻译,“功盖群儒”,“其功劳不下于大禹治水”,对他写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很有帮助邓力群:《“功不在禹下”》,见《吴亮平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1963年,中央编译局为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决定根据德文本重新翻译《反杜林论》。1965年3月,中央编译局根据中央指示编译一套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已基本译好的《反杜林论》新译文经过整理收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66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全部装订成书,因“文革”影响未能面世,1969年2月内部发行。1970年12月,根据毛泽东关于“认真学习马列”的号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反杜林论》单行本。1971年3月,《反杜林论》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972年5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公开出版。1995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出版,《反杜林论》仍在第3卷。2009年12月,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出版,《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一起构成了该文集的第9卷。
3.部分章节独立成书,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
1880年,恩格斯应保·拉法格请求,把《反杜林论》一书中的三章即《引论》的第一章《概论》、第三编《社会主义》的第一章《历史》和第二章《理论》改编成一本独立的通俗著作,由保·拉法格译成法文并经恩格斯本人审定,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在法国社会主义杂志《社会主义评论》1880年第3—5期上,并以这一书名在巴黎出版了单行本;马克思1880年5月4—5日在为该书写的《前言》中说:“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93页。该书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在工人中广泛传播,对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巨大作用。
1883年出版德文单行本时,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4年出版俄文单行本时改名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1892年出版爱·艾威林翻译的英文版时恩格斯又写了长篇导言。1912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由施仁荣译为中文,在上海《新世界》杂志第1、3、5、6、8期发表。1928年,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了朱镜我翻译的中译本。1938年,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吴黎平翻译的中译本。1943年,延安解放社又出版了博古校译的中译本。
4.有关宗教的论述被中国共产党视为经典表述
《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系统阐述,对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李大钊、李达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者和党的主要创建者,还是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习仲勋等党的宗教工作的主要领导者,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中央有关宗教工作的文献、学术界的宗教理论研究等,无不受到《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的深刻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领导非宗教运动的重要著作如《非宗教者宣言》(1922年4月4日)、《宗教妨碍进步——在北京大学召开的非宗教同盟第一次大会上的演讲》(1922年4月9日)、《宗教与自由平等博爱》(1922年6月)等,明显受到《反杜林论》的影响,如把宗教的本质界定为“廉价的幻想”、“神的绝对的体认”,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一系列“不平等关系的表现”等。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937年)对宗教的论述,显然是在参考多种马列著作的基础上写成的,它对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论述集中体现了《反杜林论》的精神。毛泽东的《读李达著〈社会学大纲〉一书的批注》(1938年)对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高度概括,如“宗教的本质是崇拜超自然力,认为超自然力支配个人、社会及世界。这完全是由于不理解自然力及社会力这个事实而发生的。”又如“自然支配,社会支配,万物有灵论,是原始宗教的三个来源。”《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213-214页。其中的“超自然力”、“不理解自然力及社会力”、“自然支配”、“社会支配”等概念和思想,正是对《反杜林论》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集中体现和中国化、民族化表达。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和中央文件对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直接论述,以及运用关于宗教的本质和根源的原理对中国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的分析,都与《反杜林论》的论述有直接关系。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关于对待宗教不能用行政命令的论述,特别是江泽民在《论宗教问题》中关于宗教的本质和根源及由此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和宗教问题的群众性的论述,以及1982年中央《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和2002年中央《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中关于宗教的基本理论观点的论述等,都是对《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的直接运用和丰富发展。
四、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最经典的系统阐述,《反杜林论》的宗教观具有永久的理论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
我国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由生产资料的部分私有制造成的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将长期存在,因此宗教在我国的存在和影响也将是长期的。深入学习、研究、坚持和宣传《反杜林论》中的宗教观,对于深刻认识我国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广大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由于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格局等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各种国际交流交往明显增多,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多样、激烈交锋的复杂局面。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公民社会、普世价值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此起彼伏,境外势力利用境外培训、境内传教以及学术活动、文化交流、经贸合作、慈善事业、国际论坛等多种方式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包括宗教在内的各个思想文化领域,都出现了鱼龙混杂、百舸争流、争夺群众的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武器对之进行分析批判、澄清迷雾、占领阵地、争取主动的斗争十分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反杜林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观察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掌握思想斗争主动权。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就是在各种资产阶级错误思潮泛滥成灾、严重危害德国工人阶级和德国党的思想统一的情况下撰写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尖锐武器反对错误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典范。他在1878年6月11日撰写的《序言》中说:
所谓科学自由,就是人们可以著书立说来谈论自己从未学过的各种东西,而且标榜这是唯一的严格的科学方法。杜林先生正是这种放肆的伪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这种伪科学现在在德国到处流行,并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的喧嚷声中……甚至德国的社会主义,特别是自从有了杜林先生的范例以后,近年也十分热衷于高超的胡说,造就出以“科学”自炫但对这种科学又“确实什么也没有学到”的各色人物。这是一种幼稚病,它表明德国大学生开始向社会民主主义转变,而这种幼稚病是和这一转变分不开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9页。
在今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类似的浮躁混乱现象名目繁多,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思潮和倾向影响不小。作为党的理论工作一部分的宗教研究,也应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拿起《反杜林论》提供的锐利武器,批判各种诋毁、篡改、修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错误思潮!
 
作者简介:加润国,国家宗教局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转自《科学与无神论》2016年第3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1)
10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尹湘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开放浏览 注册时间:2015-06-06 13:06 最后登录:2016-06-04 22:06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