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科学无神论必须进入大学校园

时间:2005-12-18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作者:文 丁 点击:
近些年来,关于宗教在大学校园内的传播,引起许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有些教师已经在试验如何开展无神论教育,研究无神论的基本理论及其作为学科,进入高校系统的问题,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于宗教在大学蔓延的规模和速度来说,那力量和作用实在微不足
  

    近些年来,关于宗教在大学校园内的传播,引起许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有些教师已经在试验如何开展无神论教育,研究无神论的基本理论及其作为学科,进入高校系统的问题,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比于宗教在大学蔓延的规模和速度来说,那力量和作用实在微不足道。有关行政领导部门的长期无所作为,使一些热心肠的同志也木然起来。最近读到去年几篇论文,又为之一动,现综述如下,以供大家讨论,也希望有关方面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一、关于宗教在大学生中的状况
    (一)基本状况
    《理论前沿》2004年第8期载李志英的《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略称《调查与思考》)中说:“据2003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而且“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二者占了被调查人员的60.16%。这两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上和精神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大约占到在校大学生的35%左右”。
    《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刊左鹏的文章:《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略称《基督教调查》)。文章说,近20年来,“在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大批‘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逐者’,而且已有小部分大学生皈依了宗教,成了虔诚的宗教信徒。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九五’项目‘北京青年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显示,北京市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占13.4%;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1.8%。综合各地资料,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最低在3%~4%之间”。    这篇文章特别指出,“在大学生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迅猛,业已超过其他宗教,成为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1998年,基督教徒在北京市总人口中只占0.23%,而在校大学生则占到5.2%。这说明,城市的基督教特别乐于在大学中发展信徒。调查人在某大学的三个“聚会点”连续作了两个月的观察,发现经常参加聚会点活动的教徒约占全校基督徒的57.3%,而全校基督徒则占全部大学生的1.8%,估计180余人。述评者也听说过一个统计,说在校大学生参加基督教“团契”的人数,约占整个大学生的2%―――也许是出自这同一次调查。显然,“这个结果比其他一些调查结果略为偏低”。依述评者看,其所以偏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调查透明度高,有的还是直接发卷调查,而一般在校的师生并不都愿意公开自己的宗教信仰。
 
    (二)对大学生信教原因的分析
    这是所有研究这一问题的学者们探索的重点。上述二文都明确地指出,信教的大学生,不属于弱势群体,《基督教调查》说:“在生源地、月均生活费用、学习成绩等几个反映大学生梯度差别的指标上,与大学生总体的构成状况并无显著差异。”《调查与思考》一文,更令人惊奇地指出,他们所调查的那些信教大学生,多半是中共党员和申请入党的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投到宗教门下?
    《调查与思考》认为,主要是三个因素,其中除了第三由于家庭和民族传统信教的影响外,前两点是:一,“生存焦虑的影响,即需求性信教”,“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等种种压力,当他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二,“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怀,即主动性信教”,有些大学生,“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虚而入”。
    此文还进一步提出大学生信教的一些特点是,“信教不信神”和出于“心理调节的需要”,实际说的,还是入教的思想精神原因:“这些人之所以信奉宗教,主要是他们把宗教作为了心灵寄托的场所,希望用宗教的武器改变社会道德混乱的状况。我国大学生信教人群中的相当一部分与上述情况相似,他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长大,又在高等学校接受现代科学的教育,要使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相信神的存在一般不是一件易事。”又,“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处理学习、工作、友谊、爱情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复杂的问题时,常常会引发激烈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中的失调和不平衡……带来不适应感、焦虑感和压抑感”,由之出现心理障碍。“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时,必然谋求释放以重新获得心理平衡。他们会向父母、亲友、师长等亲近人群倾诉……有的就投向宗教。笔者就曾亲自接触过这样一名大学生,当他面临压力无法解脱时,先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随后又企图遁入佛门”。
    《基督教调查》指出,大学生信教的因素有二,一是家庭影响,而首居第一位的,“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基督徒个人的品德和面貌。正是这些人所追求的至善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道德‘重构’中显示出了独特意义。这种道德的恪守者―――基督徒,不再被视为‘异端’,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当作‘楷模’,对正处在人生观成型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强烈感召”。此文特别讲到这类大学生是如何在宗教氛围和与教徒接触中,使他们由“望教”者转变为“慕道”者,而终于成为教徒的。该文引用了一个有代表性的自述:
   “那是大一的上学期……一天我走在学校的马路上。突然两个女生过来搭话,说是韩国人,想跟我学汉语,交朋友。当时我特别高兴……我们先是回宿舍聊天。聊了有一小时,一个女孩突然问我:‘你听说过耶稣吗’……接着,她说她们信仰耶稣,还问我有没有信仰……于是,她们就开始讲耶稣的故事,当时我只觉得好玩,也没往深处想。又过了两星期,她们突然打来电话,邀请我去她们家partty,我答应了。到了以后才发现,那天被邀请的除了我还有五六个跟我差不多的大一新生。她们早准备好了各种零食,我们边吃边聊。这次直接聊到了神,她们引用万物的奇妙来证明神的存在和伟大创造。午饭后,她们放了一张光碟,是关于耶稣生平的。尽管当时我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我感觉她们那里的气氛特别好,每个人都那么热情。慢慢地,每次聚会我都参加了……随着我对基督了解的增多,真的感觉只有基督才能拯救我的灵魂。我相信上帝了,相信他能帮助我,指引我。说实话,还真得感谢那两个韩国妹妹,是她们把我带到了神面前,使我认识了神,得到了神的爱。”
    文章还登载了另一个大学生信徒的自述:
    “我是上高中时开始信主的。当时是因为母亲有病,和母亲一块儿信的。感谢主,后来母亲病好了,我也考上了大学。刚到北京……听老乡介绍,去了某某教堂……去的次数多了,总觉得跟学校上课一样……给人感觉,冷冰冰的。这期间认识了一个女孩,从她那儿知道我们学校也有聚会点。第一次去,感觉特别好。那儿都是和我差不多的大学生,而且都特别地热情好客。在听了我的自我介绍后,大家热烈地鼓掌欢迎,并且专门为我唱了一首《欢迎你》。接下来大家一起读圣经,一起唱圣歌。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聚会结束时,引领人让我说出自己的心愿,然后大家一起为我祷告,并且相约回去以后为我代祷。就这一次,我就被吸引住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教堂。因为团契使我找到了一种家的感觉,在信仰上有人互相交流,在生活上有人互相帮助。我确信,团契就是我的家,是神在北京给我安的家。”  
    大学一年级似乎是宗教最乐于光顾的群体。《调查与思考》统计:“一年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达到16.5%,二至四年级的比例是10.7%,硕士研究生是5.6%,博士研究生是5.2%。”
    此外,《山东省青年管理学院学报》2004年3月号载赵仆的《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认为,“青年宗教信仰和‘青年宗教热’已成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方面反映了青年人不愿意循规蹈矩、惟命是听,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抱着文化宽容的心态对待宗教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直接接触人类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亲身去探索人间的一切奥妙;另一方面反映了部分青年在信仰中的迷茫和转移,信仰危机使青年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失去了精神支柱”。
    此文还说:“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文化产生了兴趣,并对宗教产生了兴趣,继而研究宗教,甚至到信仰宗教。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挫折……因而消极厌世,想在宗教里求得解脱。对社会上存在的丑恶现象感到愤懑,认为宗教能使人净化心灵……宿命论和迷信思想的影响……以及青年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和国际宗教思想的影响等,都有可能使学生产生依托宗教的想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一期刊吴倬的《高校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没有对高校宗教信仰的现状作具体介绍,但有一个总的评估:“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宗教热’现象,我国也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升温。社会上的这种‘宗教热’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它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教育工作。”

    (三)关于应对的措施
    其中最普遍的意见,就是上述《学报》和《研究》所登二文提出的:在高校,对大学生,应该重视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学报》的文章讲了三点。第一点是讲必要性的,它举了三条理由:1.有利于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和特征;2.有利于他们确立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3.有利于他们解决和处理好宗教信仰问题。第二点是讲教育的主要内容的:1.教育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3.开展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最后一点是讲开展这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开展有关宗教知识的课程;2.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研究》上的文章,希望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解决大学生中的这样一些实际问题:“究竟是唯物主义世界观还是宗教有神论是正确的观点?”以及“神”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宗教为什么会长期存在?宗教的社会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如何,为什么有些科学家会信仰宗教?宗教道德叫人从善,和集体主义道德有什么区别?既然说宗教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还要实行宗教信仰政策?如此等等。文章认为可以用马克思主义作四个方面解答:一,说明有神论形成的原因;二,说明宗教的本质和功能;三,说明宗教和科学本质上的对立;四,说明宗教道德的本质。
    《调查与思考》一文专门列了一题,提出“大学生信教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最重要的是要看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是“当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奏效时才转向宗教”的。  
    《基督教调查》的《结论和建议》最后一条是:“在大学校园里,活跃着一支以留学生为主的外国人传教队伍。他们以‘交朋友’、‘学外语’为诱惑,吸引大学生参加基督教团契,宣扬教义,培养和发展信徒。对此,学校有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管理。”(待续) 

    作者简介:文丁,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