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争鸣 >

做个“民间科学爱好者”又有何妨

时间:2004-05-30 00:00来源:原创 作者:建一 点击:
近期有名为“科学传播者”的先生,为社会上一些没有科学研究机构背景,没有高等学历,自发的研究科学问题的人士取了一个雅号“民间科学爱好者”。当大家欣赏了“科学传播者”们肆意贬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大作之后,其用意便一目了然了,原来科学只在“科
  

    近期有名为“科学传播者”的先生,为社会上一些没有科学研究机构背景,没有高等学历,自发的研究科学问题的人士取了一个雅号“民间科学爱好者”。当大家欣赏了“科学传播者”们肆意贬低“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大作之后,其用意便一目了然了,原来科学只在“科学传播者”的头脑里,至于民间百姓本没有研究科学问题的资格,更没有那个必要,属于大众的科学竟成了“科学传播者”的独家买卖,于是,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国家科技大奖为什么连年空缺等问题的答案也就不难找了。
   
民主思想的精髓就是平等,在真理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既然“科学传播者”可以无端指责,“民间科学爱好者”当然有权据理争辩。众所周知,所有的科学问题,只能在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反复争论的基础上谋求解决,没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哪有科学理论的创新呢?名为“科学传播者”却不容忍别人研究科学问题,动辄就给不同观点扣帽子、打棍子,似乎只有他们才能诠释科学,宣传“公众理解科学”之人自己却不理解“科学”二字的真正含义,虽然表面上佯称尊重“科学精神”,但骨子里还是尊卑从属、等级森严那一套,科学的百花园成了他们的自留地,在一幅貌似公允的面具下掩藏着霸道的嘴脸,蔡元培先生开创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北大优良传统在他们眼中只是一块唬人的金字块招牌而已。在这场关于老百姓能否研究科学问题的论争中,“科学传播者”作为强势的一方,在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频频发表批判文章、谈话;相对处于弱势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因各种媒体(因特网例外)均不予理睬,人们根本听不到他们微弱的声音,双方论争演成了一出独角戏。
    
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儒学,因为儒家文化思想强调的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唯心天命观,而集儒家文化思想、理论、行为为一体的――中庸之道,就是要否定变革,永远保持旧的矛盾统一体,试想一个满脑子中庸思想,只会循规蹈矩的人,怎么敢于破旧立新。我们的“科学传播者”们对“民间”人士敢于标新立异的行为深恶痛绝,却对因循守旧的儒家思想视而不见。
    
在科学领域不论以任何理由设置禁区,对科学的发展都十分有害。哥德巴赫猜想、量子论、进化论不是哪些人的专利,为什么“民间科学爱好者”就不可以研究,谁规定科学研究必须沿着前人指出的“正确道路”前进,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呢?研究科学问题时选择错误的道路,甚至提出错误的观点,都是科学研究中很正常的现象,这种失误和那种采取欺骗手段以获取私利为目的的“伪科学”完全是两码事。伟人尚且犯错误,况且普通百姓,何至于“哥迷”的区区几麻袋信件竟使“科学共同体”如临大敌,社会上多一些研究科学问题的“哥迷”总比追逐明星的“歌迷”遍地于国于民更有利吧。在国民科学素养普遍低下,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是真能涌现出千千万万的“民间科学爱好者”,那才是我们国家民族之大幸呢。
   
在某些“科学传播者”看来,“民间科学爱好者”固执己见,违背常理的行为是精神不正常,照此推论,布鲁诺为了坚持宣传当时被主流社会排斥的“日心说”而甘愿被烧死也属精神不正常吧。凡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特立独行和行为古怪的,他们与凡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不按常理行事,不拘泥于固定的想法,敢于打破常规,坚强和自信是他们战胜逆境、发挥潜能的有力武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没必要列举了)在常人看来不都是偏执的、不能与世俗社会达成正常交流的人吗?
   
“民间科学爱好者”抱有远大理想,生活艰难困苦,也成为拿着国家俸禄饱食终日的某些“科学传播者”嘲笑的对象!他们“语重心长”的奉劝那些不识时务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们,不要把老婆、孩子、工作都搭上去搞无谓的研究,科学问题应该是像我们这样头戴博士帽的“专家”来研究的。 能否认识真理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职业、学历、地位,“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的职业是神父,他也应该算“民间科学爱好者”吧,诺贝尔、爱迪生只有小学学历,但他们的成就举世公认,许多天才就是通过自学对他们所献身的领域达到了深入的了解并创造出奇迹的。请问:历史上有哪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不是来自民间,又有几个伟大的科学家是皇亲国戚。在宣扬爱因斯坦多么伟大的时候,不要忘了他在发表相对论时的身份是一个专利事务所的小职员,即便是今天那些院士、教授们,包括头罩光环的“科学传播者”们难道不都是来自民间吗。
   
在某些“科学传播者”看来,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研究工作毫无意义,但科学前进的道路正是无数“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徒劳无功铺就。“民间科学爱好者”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等科学问题往往是无果而终,对这种勇于探索自然,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应给予充分肯定,这类现象的意义就在于给全社会树立一种通过独立思考发挥自己想象力的榜样,人类的想象力才是科学进步的原始动力。如果科普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只会死记硬背一些现有的知识,整天围着权威部门、权威人士的指挥棒转,不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成为任人驱赶的牛羊,那科普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最大的社会弊端是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流毒严重禁锢人的思想,泯没人的聪明才智。真正的科普工作者,应该旗帜鲜明的主张个性解放,冲破腐朽的封建保守意识形态,而不是再给人们套上迷信权威的枷锁。
    
科普应该有广阔的视野,不能拘泥于现有的一些学说,不应把那些充满矛盾的学说当作真理来宣传。如果任凭披着“皇帝新衣”的理论招摇过市,对于“宇宙起源于大爆炸”之类的荒诞假说连个问号都不敢打的话,科学创新又从何说起呢?目前我国“科学共同体”内的许多人只醉心于整理、完善那些已有的理论,张口量子论,闭口相对论,似乎不言必称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就不算是正宗的科学家,他们忘了这些伟人恰恰就是因“怀疑”当时为世人认可的正统理论而创立了新的科学理论,在人人墨守成规的庸俗氛围中,怎么谈得上突破现行的理论去创造一个新的理论。信奉教条只会沦为别人的传声筒,有的人虽然整天翻着大堆的书本,东抄一段,西摘一章,凑成厚厚的等身之著,到处炫耀,但空洞无物的宏篇大论并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民间科学爱好者”也回敬一句,出名不一定是好事,名人往往为名所累,做事瞻前顾后,惟恐越雷池半步,无名之人才没有精神压力而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天空自由翱翔。
   
由于我国现今的科技领域缺少应有的推动科学原始创新的机制,对原创性的著作没有科学的评估体系,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公正的评审。科技评审虽然应重视专家的作用,但他们中也可能有某些思想狭隘而愚昧无知的人,为维护自己的名誉和地位,滥用职权排斥原始创新成果。当人们迷恋于名誉、地位、金钱的追求,只是在一些无益的事情上好大喜功时,诺贝尔奖自然也就和我们无缘了。还是那句老话,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是金子终究会闪光。
   
E_mail:jianyi52@sina.com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