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集锦 >

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与社会和谐

时间:2007-04-03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07.2. 作者:王文忠 点击:
从世界来看,目前世界人口约60亿,各种宗教信徒就达48亿,占世界人口的4/5左右。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宗教信仰者已经达1亿多。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
  

       从世界来看,目前世界人口约60亿,各种宗教信徒就达48亿,占世界人口的4/5左右。从我国情况来看,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护。目前,我国宗教信仰者已经达1亿多。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55个少数民族多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要了解当今世界必须了解宗教,对宗教问题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影响,绝不可低估。无论是做好国内工作,还是开展对外工作,都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宗教问题。”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宗教问题时也恳切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弘扬宗教教义中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困等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要求贴近的积极内容,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总之,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宗教、研究宗教,利用宗教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宗教界、团结社会各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党和国家赋予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

       一、宗教与社会和谐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也不能例外。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可以不考虑其中自然物、动植物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可以表现地震、洪水或火山爆发,迅猛、激烈,甚至摧毁一切。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则需要考虑生活于其中的主体(人)的体验与感受,并且依赖于这些主体的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些共同的或主流的体验和感受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要保持社会正常的、持续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稳定正常的社会秩序,离不开社会和谐,而社会和谐或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公认的一系列法律、舆论、信仰、礼仪、社会暗示、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正是它们,维护了人们共同的行为规范,保证了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而宗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提供了除法律外的其他一切因素,如舆论、信仰、礼仪、社会暗示、社会价值观、伦理法则等,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地区,宗教甚至取代了国家,执行着法律和强制的功能。当然,在现代社会,宗教的这种刚性功能(法律和强制功能)是逐渐衰退或消失了。

      总之,宗教的外表虽然是超世俗的,但是其力量的根源却在人间。宗教的基础就是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需要、目的、个性和痛苦的活生生的人。人类由于具有无比发达的大脑、具有无限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心理感受,在面对现实生活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痛苦,“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因此,他们需要某种安慰和解脱。所以革命导师马克思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曾经精辟地写到“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恩格斯曾经写道:“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形式。”宗教正是通过一系列看似超世俗的宗教教义、宗教礼仪和宗教活动强化了人们对于世界的共同认识,塑造了一种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话语体系,从而把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聚集起来,实现了宗教群体内部的凝聚与和谐,这种凝聚与和谐使得一种宗教或一个宗教团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着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如果这种社会控制力量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发挥,宗教团体将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和健康发展,而这种作用发挥的最有典型性的代表就是中国和美国。

       中国的儒家文化具极强的包容性,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在中华大地上,在几大宗教出现之后的上千年历史中的绝大部分时期内,和平共处,因此,宗教信徒与大部分不信教的人民群众一起,共同参与创造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美国是一个宗教性极强的国家,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的“特选之国”,崇尚勤劳、自立、清洁、虔诚的“清教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和信仰的根源,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就了美国200多年繁荣发展的历史和国富民强的大国地位,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基督教新教伦理,成了养育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摇篮。

       但是,如果宗教的社会控制力量不能加以适当的限制或正确的引导,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甚至成为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历史上导致生灵涂炭的十字军东征、审判乃至烧死发现新理论的科学家的宗教裁判所就是宗教的社会控制力泛滥的悲惨事例,这些事例无时不在提醒任何一个社会和国家管理层,要对宗教的力量保持警惕,必须加强对宗教的研究,对宗教的社会控制力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合理的限制。

       二、心理学与宗教

       心理学作为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通过科学研究,提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现实、正视挫折与痛苦,并通过合理的行动化解痛苦,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宗教作为“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无情世界的感情”,它必然也要给痛苦的人生带来了安慰,使人的不安情绪(恐惧、焦虑和依赖)得到缓解,使有限生命的个人在面临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时,在面临生死问题时,能够得到或体验到某种“终极关怀”。所以,心理学和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帮助人们化解人生的痛苦,从而生活得更幸福。

       然而,心理学与宗教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科学的力量在于实证,宗教的力量在于信仰。心理学(包括任何科学)作为一种实证科学,她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她总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不停地收集证据,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甚至希望出现新的证据来推翻原来的知识体系,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它往往更强调“信则灵”,更注重从多种角度来维护原有的教义体系,因此比较倾向于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所以,宗教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课题,心理学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研究宗教的各种教义、仪式和活动,揭示其实际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开放的理论,并用它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并等待进一步的证据的证明和证伪;心理学,是宗教或者是开明的宗教(或有生命力的宗教)的一种借鉴对象,它会利用心理学的发现来完善、修补或补充自己原有的体系,从而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迎合或服务人们的心理需要。但是,一种没有生命力或过于保守的宗教或者宗教流派,则往往会仇视科学、仇视心理学,因为它们惧怕科学、心理学这种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成长的蓬勃的生命力,惧怕心理学日益增长的对人的心灵的洞察力和吸引? Α?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昌盛,心理学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宗教心理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分支,并在心理咨询中得到了应用,佛教、基督教的一些说法已经在解决神经症、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时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心理学也成了很多佛教的法师、基督教的牧师的必修科目,在招募信徒、解决信徒的心灵问题时,心理学能为不同宗教的法师、牧师与信徒沟通搭建了有效的心理平台。

       总之,作为一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者,作为一名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使命感的心理学工作者,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研究各种宗教,采用一种拿来主义的务实态度,不断丰富、完善或改造现有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同时创造条件,使大部分开明的宗教界人士能够借鉴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信众,从而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一种伟大的合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正如国家宗教局长叶小文2002年发表在《中国宗教》的“中国宗教的百年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所说的:

       一个心胸狭窄的灵魂,总是把不同视为对立,将差异变成仇敌;而对于一个襟怀博大的精神来说,不同意味着多姿多彩,差异包含着统一与和谐。

    作者简介:王文忠,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