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宗教问题 >

宗教印度面面观

时间:2005-12-26 00:0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作者:唐黎标 点击: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源自印度。因此,不少中国人便以为印度真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佛界净土一样,是一个佛教国家。其实不然。印度是个宗教国家不假,但其宗教种类繁多,佛教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占的比例相当小。根据2003年的《印度年鉴》,印度99.57%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其中印度教徒占82.41%,穆斯林11.67%,基督教徒2.32%,锡克教徒1.99%,佛教徒0.77%,耆那教徒0.41%,另有少部分人信仰殿教、犹太教等。由于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与印度教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渊源关系,不少人把它们看作印度教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印度教一起构成印度文化的基石和主体。

   “搬神弄鬼”的人民
    印度教崇拜多神,主神就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天上有太阳神苏利耶,空中有风神瓦尤,地上有火神阿耆尼等,还有众神之王因陀罗、智慧神象头神、则神俱毗罗等等。大多数神都有家庭,他们的妻子、孩子也都是神。有信徒说,印度恒河里有多少粒沙子,印度教就有多少位神灵;据不完全统计,印度教典籍上有记载的神有3.3亿;有人说每个印度教徒拥有一个神灵,且绝不重复。乍听起来,很令人震惊。不过,印度的现实表明,这种论断不无道理。中国自孔老夫子提倡“不语怪力乱神”以来,很少有人真正相信鬼神,“搬神弄鬼”是个贬义词。在印度则不同,差不多每个印度教徒都相信鬼神(印度教的鬼也是神,如死神阎王等),人人“搬神弄鬼”,而且乐此不疲。印度几乎家家有神龛,村村有庙宇,城里的大街小巷庙堂林立、香烟缭绕,人们平时坚持拜神祈祷,对神灵非常虔诚,宗教活动成为印度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在印度期间,笔者住在首都新德里南区的萨格特。这是个富人区,居民主要是商人、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区内有两座大庙、几座小庙,路边道旁还有许多不起眼的神灵朝拜处。这里的居民进出有私车或专车接送,每当他们驱车经过庙门口时,总要减速,有时走下车来,或站在门口合掌默念一会儿,或干脆进庙膜拜一番。笔者的住处对面是幢三层小洋楼,户主是个50岁上下的富裕商人,同时也是个十分虔诚的印度教徒,他的老母常常整日整夜地吟诵颂神歌,家里供奉着世界之主罗摩神和女财神吉祥天女两座神像。
    有地位、有知识的富人尚且如此,穷人就更不必说了。家里供不起神龛,就进庙膜拜。印度的神庙总是人来人往,信徒们大多用手或前额触摸神像,与“神”接触,以求消灾免祸。在不少节日里,信徒们还向各自虔信的神灵供献祭品,有现金,也有实物。富人奉上黄金白银,穷人则供上几个硬币。有时,他们将大桶大桶的牛奶、酥油浇在神像上,把大盒大盒的奶酪、黄油涂抹在神像上,场面甚是热闹。而穷信徒们往往会在神座下用器皿接住食物,以备自用。在他们看来,这是神的赐予,与献祭的富人没有任何关系。富人也这么认为。
    印度的重大节日多是印度教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从事大规模的宗教活动,如举行祈祷庙会,进行神车游行,表演与印度教大神有关的歌舞剧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隔12年在恒河等三河交汇处举行的“贡卜大会”。“大会”期间,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印度教徒都要会聚于此,在圣水中沐浴祈祷,求神庇佑。其规模甚为宏大,场面极其壮观,朝拜者中不乏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最上层人物。不了解印度文化的人对此很难理解。
 
    勤劳谦卑的“贱民”  
    熟悉印度情况的人都知道,印度教有一个绵延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它把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种姓。另有“贱民”阶层,地位最为低下,不少人称之为第五种姓。“贱民”即“不可接触者”,被高等种姓视为不洁阶层。后者认为,他们是不可接触的群体,一旦和他们接触,即便与他们的影子接触,也会厄运临身。所以,千百年来,“贱民”一直遭受非人的待遇,过着非人的生活。
    进入近现代以后,印度不少有识之士试图提高“贱民”的社会地位,做过不少努力。圣雄甘地曾发起“哈里真运动”,认为“贱民”和其他印度教徒一样,是“哈里真”,即“印度教大神的子民”或“印度教大神宠爱的人”。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政府颁布了废除“贱民”制度的法律,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采取一系列优待低等种姓的措施,印度人的种姓意识大大减弱。不过,几千年的痼疾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存在低等种姓生来就不如高等种姓的看法,残害“贱民”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住的地方是印度校方为外国留学生租赁的一幢三层小楼,由校方安排的三个守门人轮流值日,其中有一个“贱民”。他看上去比高等种姓人黑得多,雅利安血统显得少些。他很勤快,总干一些额外工作,如帮厨师洗菜、帮保管员清理杂物等。他很有礼貌,与人打招呼时总是带上“先生”、“老爷”或“小姐”、“大婶”之类的敬辞,对我们这些“老外”更为尊重,总是微低着头问候应答。他话不多,很少随便和别人攀谈,样子很是谦卑。后来听说,他的这个守门职位是靠政府的优惠政策才得到的。
    负责小楼卫生的也是一个“贱民”,他是守门“贱民”的弟弟。比起哥哥来,弟弟更勤快,他总是默默干活,一干就是大半天。他每天都要给我们的房间擦一次地板,擦地时,他趴在地上,双手握着湿抹布使劲地擦,极为认真。有一次,我和他说话,他显然很惊慌,低着头一迭声地说:“是,是,先生。”还有一次,我见他如此卖力,过意不去,就顺手把书桌上一小盒清凉油送给他(印度人特别喜欢中国的清凉油、风油精之类的小礼品),他显得非常惊恐,感谢了半天,就是不愿意伸出手来接,好像给他的不是一盒清凉油,而是一枚炸弹。我很是纳闷。后来,一位高等种姓朋友让我别再理睬他,免得玷污了自己。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贱民”现在仍然是“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高等种姓的人是不理睬他们的,何况我这个老外和他说话甚至要送“礼物”给他呢?
    大概半年以后,打扫卫生的弟弟走了。不久,守门的哥哥也走了。询问原因,说是他们不称职,被开除了。他们的替补好像都不是“贱民”,但都没有他们勤快朴实,倒是有时竟向我们索要小礼品。
    由此,笔者联想到两件事。1956年,《印度宪法》的起草者之一、独立印度的第一任司法部长安倍德卡,率10万“贱民”集体改宗佛教;2001年11月初,上万名“贱民”和低等种姓印度教徒,在位于新德里市中心的安倍德卡纪念堂前集体改宗佛教。这只是印度独立后两件大规模的“贱民”改宗事件,实际上,小规模的改宗事件几乎每天都有发生。据此,有人认为印度佛教正在复兴,还有人认为印度教已经不吸引群众了。看来,印度教仍然存在严重的弊病,其法律虽然有“废除贱民制度”的条文,却没有“废除种姓制度”的条文。种姓制度的“因”不否定,如何否定贱民制度的“果”?

    因牛而起的冲突
    印度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对牛敬若神明。牛与印度教的主神毗湿奴和湿婆有很密切的关系,毗湿奴最重要的人间化身黑天在牧区长大,从小是个放牛娃;湿婆的坐骑是一头大白牛。印度教经典认为,牛是繁殖的象征,是人类维持生活的基本依靠,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是牛帮助农民耕作供养人类,是牛献出乳汁哺育人类。因此,与其他动物不同,牛是不可侵犯的,是应该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的,是神圣动物,是神。在印度国语印地语里,“奶牛”一词常和“母亲”一词连用,组成复合词“奶牛母亲”,即如汉语中的“祖国母亲”,可见牛在印度的地位之高。
    新德里是个现代化大城市,但其大街主道上经常会出现牛和小汽车并行或后者停下来给前者让路的奇妙情景。有人称这是印度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组合。不过,比起小汽车来,印度人更喜欢牛。
    有一次,笔者在新德里火车站,见一头牛挡路,便上前驱赶。就在我用力推牛的时候,身后一只大手抓住了我,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对方看清我是个外国人后,才松手。这个高大的印度人,稍稍变换一下恼怒的表情对我说:“先生,您让它自己舒舒服服地过去好了!”这次经历使我明白了“印度神牛”的真正含义。
    在印度教徒看来,牛是圣物,它们只能生老病死,绝不可以宰杀,更不可食其肉,否则,会遭到恶报,其罪过如同杀害生身父母。锡克教徒、佛教徒和耆那教徒等持同样的看法。这也是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之间的重要分歧,是印度的主要社会政治问题之一。
    早在穆斯林统治的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徒就曾因牛的问题与穆斯林发生过多次冲突,他们还上书阿克巴大帝,请求他在全国禁止宰牛。出于诸多原因,阿克巴大帝果真颁布了禁止宰牛的命令。英国殖民统治期间,印度教徒多次发起“护牛”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牛也是1947年印巴分治的原因之一。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可以说,它好似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是印度社会不小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印巴乃至印度和周边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大多数国民满意,同时又不使占总人口11.67%的穆斯林感到受歧视,这是印度历届政府面临的极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天人合一”两相安    前段时间,一个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印度留学生告诉我,她对在中国的生活非常满意,只有一点遗憾:“在中国听不到鸟叫声”。我对此也不无感慨。在印度生活期间,常常觉得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有“天人合一”的感觉。
    与动植物和睦相处于同一环境之中,是印度人的生活定势。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等崇尚不杀生,认为所有动物甚至植物,都有与人平等的灵魂(或近似灵魂的东西),残害动物便是伤害灵魂,会给来世种下祸根。所以,印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鸟兽医院,并出现了许多专门养鸟饲鸟的善人。饲鸟人常常在固定的场所定时放上麦子、大米等食物,届时鸟们便会成群飞来。
    印度教伦理中有“五债之说”,即人生来就要偿还五个方面的债务:祖宗债、神债、仙债、人债、鬼债。鬼债指的就是向动植物等还债―――人类靠动物、植物生活,为了感谢它们,应该同情并且不伤害它们,如喂养动物、爱护植物等。
    笔者在新德里的厨师是一对比较贫穷的印度教徒夫妇,他们每天都会在楼汀前放上面包渣或剩饭粒,专等飞鸟、小动物来吃。有时在宿室里看书,会突然被闯入的小鸟打断思路。面对着摇头晃脑注视着自己的不速之客,我们往往会忍俊不禁,与它相视而乐。
    孔雀、猴子等动物在中国只能在动物园里见到,在印度则不然。笔者住处后面有一片不大的林子,闲来常去那儿散步,经常能见到五颜六色的孔雀在静静地觅食。刚到印度不久,印度朋友常提醒我防范猴子。起初我不以为然,后来才发现,印度没有主人的猴子很多,常会抢行人的东西。在这方面,一位在印度访学的日本教授感受最深:傍晚时分,两个猴子趁他不备抢去了他刚买的一串香蕉,当时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是强盗在抢劫呢!    笔者的住处四周还有很多其他小动物,如松鼠等,它们都不怕人,常会在人前人后蹿来蹿去。就这样,人和动物共处于一个环境之中,彼此相安无事。

   作者简介:唐黎标,本刊热心读者
顶一下
(4)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