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宗教问题 >

近代中国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历程(二)(4)

时间:2014-03-16 22:59来源:《科学与无神论》 作者:习五一 点击:
四、 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国的反帝运动出现高潮。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充满希望,政党、知识精英与民众运动密切结合,中国革命出现崭新的局面。正是在这一年,非基督教运动
  
      四、 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国的反帝运动出现高潮。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充满希望,政党、知识精英与民众运动密切结合,中国革命出现崭新的局面。正是在这一年,非基督教运动再次兴起,众矢之的是教会学校,“收回教育权”成为运动的主要目标。
     (一)矛头直指基督教教会学校的“收回教育权运动”
      1924年初,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日渐高涨,反对基督教的宣传开始在教会学校发生反响。教会学校当局对学生的高压政策已经引起学生的不满。《中国青年》刊登一篇教会学校学生撰写的文章,题为《可怜监狱条件下的学生》很有代表性。文中写道:
      “我是徐州培心中学——一个教会学校的学生,且将我们所受的待遇,报给读者诸君听听:我们学校洋大人……他们来中国办学,完全是利用耶教来灭中国。圣经、祈祷,是杀我们的灵魂底利器,青年学子的精神,完全被它消磨了。可恨的牧师,天天还来讲什么‘天国奥秘’、‘灵祷’,……青年为了天堂福气,竟然要讲国家完全忘掉了。……洋大人有时还要发脾气,骂学生是‘Shangdung Robber’(因山东临城劫案),将土匪名词加在我们身上。五月十一日,又骂我们和教员,比Animal都不如。……因他们这样辱骂我们,而他们底教育又并没有什么教育底意味,所以我们已经开始与之开仗了!”{31}
      到2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增长,教会学校已犹如一堆干枯的柴草,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足以引燃一场足以给教会教育带来灭顶之灾的熊熊大火。以广州圣三一学校(The Anglian Trinity College) 的学潮为起点,以收回教育权为主要内容的第二阶段的非基督教运动正式爆发。
      广州,圣三一学校是一所由英国圣公会创办的学校。由于受国立学校学生自治运动的影响,1924年3月下旬,该校部分学生决定成立学生会,以促进学生自治,并着手准备举行“五.九”国耻纪念活动。该校校长(英国人)获悉此事,严厉制止。校方提前放暑假,逼迫学生离开学校,禁止在校内集会,并开除了几名比较活跃的学生。校方粗暴举措激怒了学生。4月22日,该校学生发表宣言:要求争回教育权,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获得社会各界广泛的声援。由于学生大批退学,圣三一学校名存实亡,不久校方只能宣告停办。各地教会学校迅速掀起罢课、退学的浪潮。许多国立学校也卷入运动。两股力量相互激励,形成全国规模的反对教会教育运动。
      在非基督教运动的第二阶段中,8月13日,非基督教同盟在上海重建。廖仲恺、汪精卫、吴稚晖、师复、邹鲁等一批政治人物加盟,同盟宣布“秉爱国之热忱,具科学的精神,以积极的手段,反对基督教及其所办一切事业。”{32} 随着国共合作,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迭起,各地纷纷效仿上海,非基督教同盟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这一阶段的运动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各地的非基督教同盟一边继续鼓动学潮,促进收回教育权运动,一边大力批判基督教及其在华的传教事业。并在圣诞节前后发起“非基督教周”活动。
      第二阶段的非基督教运动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思想文化运动的色彩大为减弱。最重要的因素是国民党、共产党等政党的参与指导。国民党重量级人物蔡元培、汪精卫、戴季陶、吴稚晖、胡汉民、廖仲恺等。而共产党对运动的影响更为积极。如,1924年8月上海非基督教同盟重组,被推举的5个执行委员中,有3人是共产党员。参与第二阶段非基督教运动的中共领导人有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蔡和森、毛泽东、周恩来等众多的领袖人物。政党在非基督教运动中的作用日渐显赫。非基督教运动中融入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大潮。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推荐内容